久久伊人男人的天堂网站_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_久久久久久99_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我曾經(jīng)生活過的毛澤東時代

毛澤東時代——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老泥頭

我家住在南京的東北郊,祖輩都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

1951年春天,當時已經(jīng)整整十周歲的姐姐,背起了書包,走進了學校。同村的比她稍小一點的6、7個孩子,同時入了學。1956年的秋天,在我還未滿七周歲的時候,由姐姐在學校為我報了名,我背起了姐姐用碎布頭為我拼接而成的花書包也走進了學校。除了極個別的家庭因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而沒有讓自己家的女孩子上學外,村里絕大多數(shù)的同齡人都與我同時入了學。

學校位于南京市太平門外的岔路口小鎮(zhèn),那是一所老學校。我的父親在這里讀完了小學,由于家里沒有錢,雖然以優(yōu)秀的成績考入了初中,但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機會。母親也在這個學校上過兩年學,如果不是日本鬼子的槍炮聲中斷了她的學習生活,外婆會要節(jié)衣縮食一直讓她讀下去的。

學校已經(jīng)有些破舊了,又位于岔路的中央(估計有要修路拆遷的打算),大概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學校有個房間的一面墻倒塌了,沒有砸到人。后來,我們這個班就臨時搬到離這里不遠的上三旗的一個原先的土地廟里上學,這個廟也曾經(jīng)被生產(chǎn)隊當過牛棚。上完了三年級的下學期之后,我們這個班的全體學生被轉(zhuǎn)到上五旗小學讀書,那里離家要遠不少,我們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然后步行約三、四里山路去上學,中午帶米在學校蒸飯,自己帶菜。

一個學期之后,在上三旗的原先那個土地廟的舊址上,就蓋起了一所嶄新的小學,此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中的1960年。我們班的同學又全部轉(zhuǎn)了回來,在新教室里上課一直到小學畢業(yè)。新校舍全部由新磚瓦砌成,在教室周圍的空地上還搞了幾個簡單的花壇,里面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花,有的花是我們以前從來沒有見到過的,那些盛開的鮮花在我們這些孩子的心田里播下了幸福溫馨的種子。由于距離現(xiàn)在的時間太久,我已經(jīng)想不起來那些花的名字了。

我姐姐于1957年小學畢業(yè),考入了南京市第四女子中學。起初是在姨媽家寄宿,后來又在一個曾經(jīng)住過我家的一個下放干部的家中住過一段時間,最后在學校住宿。當時家里在經(jīng)濟上無疑是困難的,本來母親有點不想讓姐姐繼續(xù)上學了,因為姐姐已經(jīng)滿了16周歲(南京人講虛歲,就已經(jīng)18歲了),在生產(chǎn)隊出工可以算一個全勞力了。姐姐當然是特別想繼續(xù)上學的,爸爸最后決定,你們自己有能力就讀,只要考上了,就讓你們繼續(xù)念下去——做這樣的決定當然是與當時的環(huán)境分不開的。姐姐的學費是全免的,另外還有每個月4元錢的助學金。她們學校的伙食費是每人每月8元。姐姐只需要交4元。住宿也是要交一定的費用的,而姐姐記得實在交不上時,學校就不了了之了。當時在學校里,還有少數(shù)比姐姐更困難的學生,也是從農(nóng)村來的,這樣的同學則每月的助學金為8元5角,8元作為伙食費,5角則發(fā)給學生作為零用。

在1961年以前,在離我們村近一點的地方是沒有中學的。因此我們村與我姐姐同時上學的那些大哥哥們大都考入了市里的中學。1960年,我姐姐與同村的兩個大哥哥一道考入南京動力學校(屬化工部)繼續(xù)求學,另外還有考入南京鐵路學校的。姐姐他們上中專,不用交學費,伙食費也完全由國家出,只需要自己交書本費。1964年,姐姐中專畢業(yè),被分配到遼寧錦西化工研究院工作。

本人于1962年小學畢業(yè),比起姐姐來,我又要幸運一點。此時,在離我家?guī)桌锫愤h的堯化門鎮(zhèn)的西邊,蓋起了一所中學,我和我們村,以及堯化門周圍方圓六、七里路的小伙伴們就不用到市里去上學了。在我進入該校學習的時候,學校已經(jīng)于1961年招收了一屆學生。當時年齡小,是不會有什么聯(lián)想的。如今想來,這所學校也是在國家面臨困難的1961年蓋起來的,學校也是轉(zhuǎn)瓦房,地上還鋪了紅磚,有明亮的玻璃窗。學校每個年級有兩個班,我是在二班學習,班里共有三十幾個學生。

當時上學無論是學費還是書本費,都是很少的。困難的家庭,學費可以減免。姐姐說,她都不記得自己交過學費。大概是自己上初一的時候,免了一半學費還不能及時交上,班主任老師有點生氣地說,你再不交來就別上了。我去找父親,沒有要到學費,就背上書包離開了學校。班主任發(fā)現(xiàn)了,立刻讓同學把我追了回來,更加生氣地問:誰讓你走的?我當時感到極為委屈,趴在桌子上就哭了,F(xiàn)在來看,那時候,我們真是太幸福了!

1965年,我弟弟小學畢業(yè),進入我的母校南京堯化門中學學習。我初中畢業(yè),考入南京的一所部屬中專學習。在這所學校上學也不需要交學費,本人被分到三?破邔I(yè)學習,這是一個半工半讀試點專業(yè),這個專業(yè)的所有的學生每月都能夠享受到十元的助學金,其中的9.6元為伙食費(每天0.31元),余下的0.4元為水電費。本人所在的專業(yè)每年招收兩個班,在65年共招收了101名學生,大多數(shù)學生都來自工人、農(nóng)民以及小商、小販的家庭。其他專業(yè)的同學,凡是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就可享受助學金。在這所中專學習期間,每個同學都能夠享受到完全免費的醫(yī)療服務。

我們在1965年到1966年一年的學習生活期間,除了學習高等數(shù)學、三角函數(shù)、語文、英語(另一個班是俄語班)、機械制圖等課程外,也確實用了不少的時間到學校的車間里去工作,學過鉗工、車工活,車工是要出產(chǎn)品的,當時車過汽車上用的一個小零件,叫做推力塊,汽車是用于支援越南抗擊美帝的。我們還在生產(chǎn)電子管的4車間里工作過,那也是正經(jīng)八百要出產(chǎn)品的。另外,我們還到過農(nóng)村,在荒山上挖大坑,種毛竹。

那時候,學校里打掃衛(wèi)生是沒有專人的,無論是廁所,還是環(huán)境衛(wèi)生,都是學生們自己動手來搞,還要抽出時間來打掃機場路兩側(cè)分配給我們學校的一段環(huán)境衛(wèi)生。

在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后,即使是在比較亂的1967年,我們每年也都要下到農(nóng)村、林場或農(nóng)場去干活。就是說,我們的教育那時候一直是與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密切相聯(lián)系的,與工人農(nóng)民的聯(lián)系一直是很多的。

在工作了三年多以后,1973年9月,本人被所在單位推薦去長春上了大學。因為沒有了工資收入,又不能夠開口向家里要,自己是準備過一段特別艱苦的生活的,包括在上學期間不回家。但是,自己在學校里與其他的大多數(shù)同學一起享受了國家提供的每月15元的助學金,使得自己在上學期間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

這些說的都是在被稱為窮的要死的時代里的有關教育方面的事情。雖然在那個時候,我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樣兩句話,但是,那個時候難道不是完完全全做到了這一點了嗎?

你可以嘲笑那個年代曾經(jīng)吃不飽肚子,你也可以說,那個時候農(nóng)村沒有幾個人能夠上大學,但是,我可以自豪地告訴你,我曾經(jīng)生活過的毛澤東時代,沒有失學兒童,沒有因貧困而退學的中學生、大學生,也不需要希望工程!

2006年3月20日 《人民網(wǎng)》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