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病危中的毛澤東在他生命最后的歲月,曾請求中央允許他回鄉(xiāng)養(yǎng)老,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那片土地上去,回到他父親、母親安息的地方。遺憾的是,當中央最終批準他的請求時,已經(jīng)是1976年9月8日夜。幾個小時后,這位思鄉(xiāng)游子離開了人世。
毛澤東是個十分戀家的人。在建國后的很長時間里,家庭給了毛澤東溫暖,孩子們給毛澤東帶來了歡樂。
毛澤東愛子女們,子女們也深愛著他。李訥看著父親發(fā)福的樣子,說爸爸的肚皮像西瓜,引得全家開懷大笑。李訥、李敏和毛遠新、王博文在家里養(yǎng)了一些小寵物,天天逗著玩。有一只大公雞竟大膽地鉆到毛澤東床底下打鳴,著實把小姐弟幾個嚇了一跳。
1954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的61歲生日。李訥自己動手,想繡個手絹作為禮物。但翻來倒去,怎么設(shè)計都覺得不夠好。父親的生日過去了,禮物也沒拿出門去。李訥不甘心,又補做了一個。她用絲線在圓形的硬紙上編織起來,做成一個非常精致的小書簽,一面畫著壽桃,一面寫著“送給親愛的爸爸”。
毛澤東收到女兒姍姍來遲的禮物和一封充滿真情的信:
親愛的爸爸:
你正在睡覺嗎?一定睡得很香吧?
你一定奇怪,我為什么突然要寫信給你。事情是這樣:在你生日的時候,我想給你送禮,一塊手絹還沒有繡成,你的生日就過去了。而且也繡得很不好,于是我就沒有送。因為我知道你不會生氣,你是我的好爸爸,對嗎?這次媽媽的生日就要到了,就趁此補補吧。我送的東西也許你不喜歡,但這是我親手做出來的。東西雖然小,但表示我的心意:我愿我最親的小爸爸永遠年輕,慈祥,樂觀,你教導(dǎo)我怎樣生活怎樣去做人,我愛你呀!小爸爸,我愿你永遠活著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吻你 熱烈愛著你的女兒訥 一九五五、二、八
毛岸英犧牲、毛岸青有病,兩個女兒成了毛澤東貼身“小棉襖”。有時毛澤東、江青夫妻之間有了小矛盾,女兒們就趕來為他撫平心中的火氣。
李敏回憶,1954年冬,毛澤東因為江青執(zhí)意要給他做一件絲棉背心而生氣。江青把李敏找來,勸說固執(zhí)而過于節(jié)儉的丈夫。李敏拉著爸爸的手,在南海岸邊潔白的雪地里散步。毛澤東一生喜歡雪,望著茫茫雪海,他心情好了,氣也消了。女兒示意衛(wèi)士們也跟著在雪地里挨凍,毛澤東發(fā)覺了,笑著拉著女兒的手“打道回府”。這時,他看到女兒沒有穿大衣,凍得手發(fā)涼,馬上說“我的嬌娃受凍了”,伸出右臂把她攬在溫暖的懷里。毛澤東有不順心的事,也給她說。
李敏的兒子出生后,毛澤東很高興,有空時常到女兒家逗外孫,有時還抱抱親親小家伙。他還和親家孔從洲合作,給小外孫取了個革命的名字“孔繼寧”,希望他繼承老一輩的革命事業(yè)。
建國初期,江青還是比較關(guān)心毛澤東的。據(jù)衛(wèi)士回憶,江青看到毛澤東連續(xù)工作十幾個小時,十分疲倦,就設(shè)法讓孩子們拉他出去散步,或者自己和衛(wèi)士們陪他打一下麻將。有時,她讓毛澤東去看電影,他不愿意去,江青就說:“看一看吧,你不看,小鬼們也看不上!泵珴蓶|聽了,就去看電影了。
不過,毛澤東與江青生活經(jīng)歷不同,生活品位、生活習慣和政治修養(yǎng)也不一樣。1956年,毛澤東已62歲,依舊愛吃紅燒肉。江青考慮主席的年紀大了,肥肉吃多了不好,膽固醇高,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出現(xiàn)血栓,不讓廚師再做了。衛(wèi)士們也有同樣的想法。毛澤東沒吃到紅燒肉,很生氣,等弄明原因后說:“我吃飯不要她管,今后我吃我的,她吃她的,就這么辦了!睆拇,兩口子雖仍在一個餐桌上用餐,但各人是各人的菜。不過,廚師端上為毛澤東做的菜,江青仍堅持夾幾片嘗嘗,看做得好不好。而江青的菜,毛澤東從不動一筷子。他就是這么倔。
毛澤東不修邊幅,過于節(jié)儉,有時顧不到形象。江青則愛整潔,注意穿著,有時管管毛澤東。毛澤東有時領(lǐng)情,有時不領(lǐng)情。江青愛嘮叨,說毛澤東改不了農(nóng)民習慣之類的話。毛澤東聽了很生氣:“我就是農(nóng)民的生活習慣,我本來就是農(nóng)民的兒子!”
建國前后,江青先后幾次去蘇聯(lián)治病。1956年,江青在蘇聯(lián)治療子宮頸瘤,蘇聯(lián)醫(yī)生告訴她一年之內(nèi)不能同房。江青說:“我們早就不在一塊,我同毛澤東同志是政治夫妻!贝撕,由于江青長期處于療養(yǎng)之中,不再像延安時期那樣照顧毛澤東,兩人之間的夫妻感情逐漸淡漠。1966年以后,二人分居。毛澤東搬到中南海懷仁堂東側(cè)的房子居住,日常飲食起居都是由身邊的工作人員照顧,江青則在釣魚臺住。在毛澤東發(fā)動的“文化大革命”中,江青犯了嚴重政治錯誤。
毛澤東是黨的領(lǐng)袖,建國后又是國家領(lǐng)袖,他的愛情和婚姻不純粹是個人的私事。他縱有再多的煩惱,也不能像普通人那樣自由地分分合合。他要考慮政治影響,還要征得組織的同意。這是與普通家庭所不同的。
孩子們一個個相繼離家,獨立生活。毛澤東與江青也分居,感情淡漠。這個熱鬧的大家庭漸漸寂靜下來。
晚年,毛澤東身體衰老,疾病纏身。孩子們也不在他身邊,他們都各自生活,而且進出中南海也很不方便。江青要見他,必須事先向中共中央辦公廳負責人提出申請,得到毛澤東同意方可。兩人很少見面。有時,他也抱怨江青不疼顧、不體諒他。
毛澤東只能與身邊的工作人員朝夕為伴。
與現(xiàn)在許多“空巢”的老人家庭一樣,毛澤東的內(nèi)心十分孤獨、寂寞,他也希望得到家人的關(guān)懷,得到子女們的慰藉和溫暖,享受天倫之樂。但是,他不愿意讓兒女們看到他的痛苦,而是把孤苦深埋在心中。
“紫禁城”里的毛澤東依舊惦記著兒女們,兒女們也思念著他。1971年,毛澤東參加陳毅追悼會后病倒。李敏趕忙來到中南海游泳池,一進家門,就疾步走到毛澤東床前,忍淚輕聲呼喚:“爸爸,我來看您來了!
毛澤東雙眼充滿憐愛地望著女兒:“嬌娃,你為什么不常來看我呢?你以后要常來看我呀!”
他用他的大手拉著女兒的手,就像1949年3月在香山散步時一樣。
1976年9月8日,毛澤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又見到了來看他的女兒李敏。他一下子認出了女兒,用枯瘦的大手握著女兒的手:
“嬌娃,你來看我了?”
女兒點點頭。
“嬌娃,你今年多大了?”
“爸爸,您忘了?我今年39歲了。”
“嬌娃,不對,你今年38歲,你是1937年……”毛澤東說著,微微搖搖頭,不再說話。他太累了。
李敏的淚水涌了出來。
第二天,毛澤東永別了他的家人們,享年83歲。
他的家——中南海菊香書屋,成了人們永遠的紀念。
據(jù)說,病危中的毛澤東在他生命最后的歲月,曾請求中央允許他回鄉(xiāng)養(yǎng)老,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那片土地上去,回到他父親、母親安息的地方。遺憾的是,當中央最終批準他的請求時,已經(jīng)是1976年9月8日夜。幾個小時后,這位思鄉(xiāng)游子離開了人世。
一個農(nóng)民的兒子。
一個永遠戀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