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創(chuàng)建
李 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五十年前,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徹底改造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土地私
有制,把一盤散沙的中國農民團結在現(xiàn)代社會的經濟組織農業(yè)生產合作社中,在
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創(chuàng)立了我國史無前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我國社會主義
新農村的現(xiàn)代化建設和繼續(xù)發(fā)展開辟了偉大道路。這是毛澤東為中華民族的進步
做出的偉大貢獻。我國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
實際相結合的一個切入點,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一個主要生長點。胡
錦濤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向全黨全國人民發(fā)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號召
,這時深入研究毛澤東在農村社會主義改造中創(chuàng)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經驗,
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有著非常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一
毋庸諱言,我國思想界在認識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作用和歷史經驗方面多有
爭議。分析這些思想分歧,有益于人們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農村社會主義改造
的偉大歷史結果和歷史作用,也有助于推進理論思想的創(chuàng)新和健康發(fā)展。
怎樣盡快改變我國農村的面貌,從新中國建立到社會主義改造,黨內是有過一些
不同的認識,但是很快就統(tǒng)一認識,這是社會主義改造得以順利完成的一個基本
條件。問題是在后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批學者肆意渲染和夸大那時已經統(tǒng)
一了的不同認識,開始了對社會主義改造的指責、批判,直至全面否定,形成了
這樣幾種有代表性的思想觀點。
一,“唯意志論”。這種論點實際上是把社會主義改造看成是毛澤東個人的事情
,硬是把一場改變我國農村社會面貌的農業(yè)合作化運動說成是毛澤東個人的獨斷
專行和主觀意志,從而否認社會主義改造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和歷史結果,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合理
性。社會主義事業(yè)是人民群眾的事業(yè),不是哪一個人想怎么辦就能怎么辦的,更
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天下個命令,第二天社會主義就搞成了。在我國之所以搞起了
社會主義,是因為有那個客觀需要,是因為絕大多數人民群眾堅決跟著共產黨要
走社會主義道路,任何人攔也攔不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人民走上社會
主義道路是經過了一個很長的奮斗歷程,根本不存在哪個人的主觀意志問題。
二,“人為加速論”。認為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太快,是不正常的,硬說這是毛
澤東個人作用的結果。那么什么速度合適呢?一些學者認為是1953年提出過渡時
期總路線時設想的十八年,用“十八年”這個時間表來剪裁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
進程,于是“十八年”成了判斷社會主義改造速度正確與否的標準;至于為什么
“十八年”是正確的,不是“十八年”就是錯誤的,持“人為加速論”的學者從
沒有解釋過。在速度問題上,把一種設想的大概的時間表當作判斷歷史進程正確
與否的標準,不是“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而是“用人們的意識說明
他們的存在”,[①] 反映出這些論者的思想是多么嚴重地背離了唯物主義歷史觀
。社會發(fā)展的速度即歷史進程本身是不存在正確與否的問題,一段歷史的進程或
快或慢,為什么是這種樣子而不是別的什么樣子,只有從各種社會經濟關系及其
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較量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況且,人世間的事情又
有哪個不是人為的呢?不去主動地改造社會,不要說社會主義改造,任何社會變
革都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
三,“翻版論”。我國的農業(yè)合作化在許多方面不同于蘇聯(lián),特別是克服了先有
機械化才能搞合作化的思維屏障,經過了互助組、土地入股的半社會主義的初級
社和土地公有的高級社等步驟,徹底鏟除了存在幾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創(chuàng)造出了
富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組織形式,打開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道路。關
于中蘇兩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若干不同方面,毛澤東做過明確的解說,“我
們的農業(yè)集體化經過幾個步驟,跟他們不同;我們對待資本家的政策跟他們不同
;我們的市場物價政策跟他們不同;我們處理農業(yè)、輕工業(yè)同重工業(yè)的關系,跟
他們不同;我們軍隊里頭的制度和黨里頭的制度也跟他們不同”。[②] 可是一些
學者就是視而不見,硬說我國的農業(yè)合作化是三十年代蘇聯(lián)農業(yè)集體化的翻版,
試圖通過全盤否定蘇聯(lián)的農業(yè)集體化來影射,直至否定我國的農業(yè)合作化。
四,“剝奪農民論”。是農業(yè)合作化實現(xiàn)的土地公有制,消除了我國農村幾千年
來土地私有制造成的階級剝削,從而使全體農民一勞永逸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成
為國家的主人。我國全體農民幾十年來為國家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承擔了巨大的人力
、物資和資金,做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但是一些學者卻把以實現(xiàn)土地公有制為
主要任務的農業(yè)合作化和全體農民為實現(xiàn)國家工業(yè)化而做出的巨大歷史貢獻,歪
曲并誣蔑為是對農民的剝奪。其中,把1953年梁漱溟與周恩來、毛澤東的一次爭
論,[③] 視為一樁須重新評價的“歷史公案”;他們吹捧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漱溟
依靠軍閥地主階級搞得短命的“鄉(xiāng)村建設”,極力回避梁漱溟搞“鄉(xiāng)村建設”的
宗旨是對抗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回避受到當地貧苦農民反對和徹底失敗的歷
史事實,誤導讀者以為梁漱溟搞的“農村建設”是中國農村的出路,以此影射、
貶低,直至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土地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
五,“超越生產力論”。這是批判和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基礎。他們認為新
中國的社會生產力遠沒有達到可以建立社會主義的程度,搞社會主義改造是超越
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這一理論觀點的實質和特點是,不相信中國共產黨和中國
人民改造社會的偉大力量,用抽象的空洞的生產力概念諷刺、挖苦我國的社會主
義建設,視而不見社會主義改造在改變農村社會面貌,在發(fā)展工農業(yè)生產和國民
經濟方面發(fā)揮出的巨大作用,視而不見我國在短短的二十幾年里就建立起獨立完
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樣的巨大成就。那么什么樣的生產力,或者說生
產力發(fā)展到什么水平才能搞社會主義呢?他們遠遠地回避這個問題。其實,這種
自欺欺人的觀點不過是重彈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否定十月革命的老調,沒有任何
新東西。馬克思的生產力學說指明,“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
是革命階級本身;革命因素之組成為階級,是以舊社會的懷抱中所能產生的全部
生產力的存在為前提的。”[④] 無疑,革命本身——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那
一時期我國全部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產物,革命階級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社會生產
力。用“生產力”概念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學
說毫無共同之處的,反而暴露出這些“專門從書本上討生活的從事社會科學研究
的”學者,[⑤] 距離馬克思主義是多么的遙遠。
六,“超階段論”。認為不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而是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談到的
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若干論述,才是新民主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一些學
者提出了一個實際上沒有發(fā)生過因而也不可能得到回答的問題,即把“新民主主
義社會”搞得時間長一些,中國的發(fā)展“可能”更好。在這個偽問題、假問題下
,企圖從主觀編造的“可能”這一虛假的邏輯出發(fā),演繹出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
現(xiàn)實結論,硬說我國過早地搞了社會主義,超越了社會發(fā)展階段,超越了生產力
發(fā)展階段,或明或暗地要求恢復“新民主主義社會”。這種論調,與公開要求我
國退回去補資本主義課的觀點,可謂異曲同工。
這幾種觀點互為補充,共同的結論都是一個,五十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搞早了,
搞糟了,應當退回去。二十多年來,理論界不絕于耳的批判社會主義改造的聲音
就是這么來的。問題的實質,就是要不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在我們看來,上述一
系列有爭議的問題,恰恰是毛澤東結合中國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
國的生動實踐,表現(xiàn)了最鮮活、最深刻、最濃郁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特色,是
毛澤東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成果。
這些思想理論上的分歧,關系到馬克思主義的一系列基本觀點,特別是如何正確
地認識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革命實踐和理論思想中的
一個重大問題。馬克思揭示出無產階級革命中的一種現(xiàn)象,“由于無產階級在為
摧毀舊社會而斗爭的時期還是在舊社會的基礎上進行活動,因此自己的運動還采
取多少同舊社會相適應的政治形式,——所以,在這一斗爭時期,無產階級還沒
有建立起自己的最終的組織,為了解放自己,它還要使用一些在它獲得解放以后
將會放棄的手段!盵⑥] 列寧把握了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深刻剖析了社會民主主
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區(qū)別,指明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建立
之后,“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融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俄國社會發(fā)展的時代
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告誡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在實踐和理論上清醒地認識到
“這兩種思想之間橫著一條鴻溝”,“應該懂得和民主主義者的思想完全和徹底
決裂的必然性和絕對的必要性”。[⑦] 馬克思、列寧的這一理論思想,照射出我
國理論界“超階段論”的反對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實質。這也是為什么社會主
義革命一旦到來,當歷史的發(fā)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時,曾是革命同路人的某些社
會民主主義者或早或晚地要停止前進的步伐。
毛澤東真正領會和把握了馬克思、列寧的這一理論思想和革命經驗,科學地制定
了中國革命“上篇”和“下篇”的戰(zhàn)略策略,[⑧] 要求全黨不僅在思想上,更要
在行動上把握住“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qū)別,同時又認清二
者的聯(lián)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盵⑨] 所以當社會主義革命的形勢一經產
生,就堅決地從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是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運用馬克思列寧主
義改造中國,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一個切入點和結合點,也是馬克思主義
在中國的一個生長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實際表現(xiàn)和偉大成果。什么叫
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什么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社會主
義改造就是這樣一個光輝的典型!
二
毛澤東說得對,“我國有五億多農業(yè)人口,農民的情況如何,對于我國經濟的發(fā)
展和政權的鞏固,關系極大”。[⑩] 農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只要農民走上
了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就成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國家。所謂新中國之新,一個基
本的社會內容和社會特征,就是把一個幾千年之久的土地私有制的舊農村徹底改
變?yōu)橥恋毓兄频纳鐣髁x新農村。那么毛澤東是怎樣帶領我國農民走上了社會
主義道路呢?這個問題的切入點在哪里呢?——在這里:1943年11月,毛澤東在
中央招待陜甘寧邊區(qū)勞動英雄大會上提出了一個口號——“組織起來”!怎么組
織起來呢?是由農民自己自發(fā)地組織起來實行社會改革嗎?這是不可能的,行不
通的。必須經過共產黨把農民組織起來。這是馬克思主義農民理論的一條基本原
理,緊緊地抓住了它,農民問題的解決就走上了正道;違背了它,就會生出無窮
的麻煩,受到歷史的懲罰。
為什么我國農民必須組織起來走農業(yè)合作化的道路呢?抗日戰(zhàn)爭時期,蘇聯(lián)提供
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歷史實踐。所以在為新中國到來的歷史準備里,中國共產黨在
思想上理論上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在農民群眾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
,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tǒng)治的經濟基礎
,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朔@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
;而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依據列寧所說,就是經過合作社!盵11] 毛澤東指
出的我國農民窮苦的原因,適用于任何形式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我國兩千多年封建
社會的歷史證明,一百多年半殖民地的歷史證明,五十多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
證明,一家一戶的農民在以競爭及其淘汰為基本規(guī)律的市場經濟里闖蕩,他們的
命運必然是重蹈他們的先輩兩極分化的道路。一家一戶的農業(yè)生產者都不能擺脫
私人資本對他們的束縛。對于廣大農民來說,對于一切勞動者來說,他們擺脫貧
困的起點就是首先要“組織起來”。這就是為什么馬、恩、列、斯著作的扉頁上
都寫著:“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
政治上組織起來,必然要求并帶來與此相適應的經濟上的表現(xiàn),生產資料的集體
化和社會化就這樣歷史地產生了。但是,如果以為“組織起來”就萬事大吉了,
什么問題都解決了,以后就不會有問題了,發(fā)展道路就一帆風順了,未免太書生
氣了。“組織起來”以后,還有一系列的問題和一系列的任務有待解決,也會產
生新的問題。但是“組織起來”卻是根本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的切入點和出發(fā)點
,是唯一正確的前進方向,是為他們徹底擺脫貧困和走向共同富裕的人間正道。
為了把農民勞動者的這種“組織起來”牢牢地鞏固和壯大起來,必須從歷史條件
出發(fā),有分別、有步驟地實現(xiàn)生產資料的集體化及其生產的社會化。在無產階級
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中,生產資料的集體化是首要的基本
的歷史任務。
三
土地改革是農業(yè)合作化的歷史準備。以“打土豪、分田地”開始的土地革命即土
地改革,橫跨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時期,分別起著不同的歷史
作用,正像馬克思指出的,“極為相似的事變發(fā)生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中就引起了
完全不同的結果”。[12] 同樣是土地改革,在新中國實施,它的歷史作用發(fā)生了
本質變化,結出與民主革命時期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果。由于工人階級政權——中
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整個社會的政治環(huán)境根本改變了,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大工
業(yè)建設帶動下,這時的土地改革已經不能繼續(xù)舊中國土地私有制的老路了,而是
成為走向以土地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業(yè)合作化的橋梁。從歷史上看,在資本主義的
社會環(huán)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的土地改革,就沿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前進。
反之,當農民與工人階級聯(lián)盟,接受共產黨的領導而組織起來,土地改革就受到
社會主義經濟規(guī)律的制約,走上集體化的社會主義道路。誠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
,無產階級一旦取得政權,就“直接改善農民的狀況,從而把他們吸引到革命中
來;這些措施,一開始就應當促進土地的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過渡,讓農民自己
通過經濟的道路來實現(xiàn)這種過渡”。[13] 可以說,對個體農民經濟實行社會主義
改造,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走農業(yè)合作化的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前夕就已經確定的大政方針,1949年
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作出明確決定:“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個
體的農業(yè)經濟和手工業(yè)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
向著現(xiàn)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fā)展的,任其自流的觀點是錯誤的……中國人民的文
化落后和沒有合作社傳統(tǒng),可能使得我們遇到困難;但是可以組織,必須組織,
必須推廣和發(fā)展。單有國營經濟而沒有合作社經濟,我們就不可能領導勞動人民
的個體經濟逐步地走向集體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發(fā)展到將來的社會主
義社會,就不可能鞏固無產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領導權。誰要是忽視或輕視了這
一點,誰也就要犯絕大的錯誤!盵14]
我國自古以來,無論是農民起義提出的“均田”、“免糧”,還是地主階級改革
派實施的“均田制”,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的“平均地權”,在土地私有制
基礎上企圖實現(xiàn)的“普遍的中庸”,不論進行得如何,從未能使農民擺脫奴役、
貧困和破產。由于我國農業(yè)人口眾多,人多地少,迅速的兩極分化是我國農民土
地私有制及其歷史上各種改革的必然結局。另一方面,農民小生產“這種生產方
式是以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
協(xié)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對自然的社會統(tǒng)治和社會調節(jié),排斥
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fā)展。它只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15]
是沒有前途的,只能在兩極分化中不斷地把貧窮和破產再生產出來。這種歷史的
結果已經反復地被中外經濟史所證明。
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有精深的把握,對中外經濟史有透徹的了解
,對國情做過透徹的調查和深入的分析:“中國的情況是:由于人口眾多、已耕
的土地不足(全國平均每人只有三畝田地,南方各省很多地方每人只有一畝田或只
有幾分田),時有災荒(每年都有大批的農田,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水、旱、風、
霜、雹、蟲的災害)和經營方法落后,以致廣大農民的生活,雖然在土地改革以后
,比較以前有所改善,或者大為改善,但是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仍然有困難,許多
人仍然不富!@種狀況的農民,占全國農村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這就
是說,全國大多數農民,為了擺脫貧困,改善生活,為了抵御災荒,只有聯(lián)合起
來,向社會主義大道前進,才能達到目的。這種感覺,已經在廣大的貧農和非富
裕的農民中間迅速地發(fā)展起來”;“因此大多數農民有一種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
極性。我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建設和它的成就,正在日益促進他們的這種積極性
。對于他們說來,除了社會主義,再無別的出路!盵16]
那么不去主動地把農民進一步組織起來,在土地改革后讓個體農民經濟放任自流
,將會怎樣呢?毛澤東從已經發(fā)生的問題中看出了其中正在演變的趨勢和已經開
始顯現(xiàn)的社會惡果:“大家已經看見,在最近幾年中間,農村中的資本主義自發(fā)
勢力一天一天地在發(fā)展,新富農已經到處出現(xiàn),許多富裕中農力求把自己變?yōu)楦?
農。許多貧農,則因為生產資料不足,仍然處于貧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債,有些
人出賣土地,或者出租土地。這種情況如果讓它發(fā)展下去,農村中向兩極分化的
現(xiàn)象必然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繼續(xù)處于貧困地位的農民將要
埋怨我們,他們將說我們見死不救,不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向資本主義方向發(fā)
展的那些富裕中農也將對我們不滿,因為我們如果不想走資本主義的道路的話,
就永遠不能滿足這些農民的要求!盵17]
毛澤東對我國農村和農民中兩種傾向的分析簡明深刻,力透紙背。歷史證明,我
國農民完全接受毛澤東為他們指出的社會主義道路。
四
企望一次行動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樣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社會主義改造及
其產生的農村合作集體經濟,在那時不會也不可能全部解決農民、農村、農業(yè)已
經存在了幾千年或幾百年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看待這樣一段重大歷史進程,分析
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及其歷史結果、歷史作用,我們應當看事情的本質方面和
主流方面,就不會在一些無關大局的問題上糾纏不清,是非不分。
我國農村的狀況和農民的狀態(tài),是毛澤東確定農業(yè)合作化歷史任務的主要根據。
那么農業(yè)合作化的歷史任務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說,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要解決的
主要矛盾、主要任務是什么呢?不是別的,就是土地制度的根本變革,就是變個
體農民土地私有制為土地集體所有制,按毛澤東的說法,就是“農業(yè)的社會主義
改造,是要廢除小生產私有制”,[18] 就是“進行關于社會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
到公有制的革命”。[19] 一些學者對那時多數農民的困難和農村兩極分化的現(xiàn)狀
或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我們與他們的種種分歧,說來說去,最后都落到土地
制度的變革上,一方要徹底革除土地私有制,一方以種種理由要保留土地私有制
。
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和百年的半殖民地社會,是土地私有制導致土地的買賣
及其掠奪,造成土地兼并,使農民無立錐之地,而陷于貧困和死亡。這也是舊中
國戰(zhàn)亂頻仍、動蕩不安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無論是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
還是資本主義的土地私有制,從未能使全體勞動農民富裕起來,沒有得到精神上
和物質上的徹底解放。特別像我國這樣人多地少,土地私有制的惡果就來得更加
迅速,更加猛烈,破壞性更大。為什么我國改朝換代那樣頻繁,社會發(fā)展遲緩,
原因就在這里。中國的土地私有制已經存在和延續(xù)了兩三千年了,在歷史上曾經
起過的積極作用早已耗盡,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再也不能繼續(xù)下去了!馬克思說
得好:“人類始終只是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
,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
,才會產生!盵20] 中國革命的勝利不僅為徹底埋葬土地私有制做好了歷史的準
備,也為建立社會主義的土地公有制開辟了道路。毛澤東緊緊把握住新民主主義
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歷史契機,領導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實現(xiàn)了中國歷
史上最徹底的社會革命。
“農業(yè)合作化使我們在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基礎上,而不是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
的基礎上,鞏固了同農民的聯(lián)盟。”[21] 這個基礎就是土地公有制,它是社會主
義與資本主義之間一條最基本的分界線,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命線。正是徹底
鏟除了存在幾千年的土地私有制,打造了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活動舞臺,
把全體農民團結在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社會組織和經濟體系即合作社中,為實現(xiàn)我國農業(yè)
、工業(yè)的現(xiàn)代化,并為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途。我國社會主義的
一切成就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社會舞臺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現(xiàn)在的改革開放也是在這
個舞臺上展開的。我國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歷史地位就在于此,由此開拓了
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道路。
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任務是來不得半點書生氣的。土地制度的革命是直接關
系到全國各階級、各階層和各民族的大事,不許有任何一點魯莽和輕率,更不能
久拖不決,只能抓住主要矛盾,排除一切干擾,大刀闊斧,盡快完成。社會主義
改造的主要任務只有一個,我們不能主觀地給它增加更多的歷史任務。社會主義
改造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也不會解決所有的問題。況且,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
事物,任何時候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中央的大政方針在各地具體落實中
,必然因為各地農村生活條件的千差萬別,尤其是各地農民和農村干部的文化素
質和工作能力上的千差萬別,在實際生活里和實際工作中衍生出五光十色、氣象
萬千的人間活劇。毛澤東當時就指出,“我認為,情況根本上是好的。合作化完
成了,這就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同個體農業(yè)經濟之間的大矛盾。合作化迅
速完成,有些人擔心會不會出毛病。幸好,毛病有一些,不大,基本上是健全的
。農民生產很起勁,雖然去年的水旱風災比過去幾年中哪一年都大,但是全國的
糧食仍然增產。”[22] 農業(yè)合作化之后的一系列問題,是要在土地制度的改革完
成后,有分別有步驟地加以整理和消化。說農業(yè)合作化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
,筆者認為那才是正常的!當年毛澤東就風趣地說過,“我們不會把一切都做好
,否則我們的后代就沒有工作可做了”。[23] 是啊,如果社會主義改造把什么問
題都解決了,還要我們這些后代做什么呢?!比如,有人說合作化沒有解決農村
勞動力出路的問題,提出這樣的要求顯然是極不恰當的,大大超過了實際的可能
。農村勞動力出路的問題,不要說在五十年代,就是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就是
再有幾十年,這個問題也未必能夠解決。農民中的許多問題,如農業(yè)生產的問題
,提高農民素質的問題,消除城鄉(xiāng)隔閡的農村城鎮(zhèn)化問題,都不是孤立的,也不
單單是農村本身的問題,必須有農業(yè)以外的生產部門配合才有可能得到解決。許
多問題不僅在我國,甚至在全世界都將長期存在。不僅如此,還會不斷地產生出
新的問題,新的矛盾。比如后來隨著1958年全國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的展開,需要大
量的建設資金、物資和人力,因而推動了農村生產合作社的公有化程度,服務于
全國經濟建設的人民公社體制超過了農村自身生產和生產關系所允許的程度,從
而妨礙了農村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特別是在其后二十多年里,隨著農村勞動人口
的不斷增加和農業(yè)生產條件及其生產水平的提高,手工勞作和集體經營的矛盾更
進一步加劇了人民公社體制下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解決這一發(fā)展起來
的矛盾,遂成為新時期我國三農問題改革的首要任務,于是以家庭聯(lián)產承包為特
征的雙層經營體制成為農村改革的第一步。五十年代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任
務與七十年代末開始實施的農村改革的任務是大為不同的,將二者對立起來的思
想觀點是非歷史的,是不科學的。毛澤東對農民無論是革命的方面還是保守的方
面都太熟悉了,早就告誡全黨,“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農民的經濟是分
散的”,要解決農民的各種問題“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細心的工作”。[24] 只要人
們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就不難發(fā)現(xiàn),用所謂長期遺留問題苛求和批評農業(yè)合作
化是不科學的,不現(xiàn)實的,也是違背社會生活常識的。
社會主義改造是一場席卷全國各地區(qū)、各民族的群眾運動和偉大的社會革命。對
于關系到當時五億農民的合作化運動,毛澤東又是怎樣認識呢:“不能借口‘嚴
格遵守自愿'而不搞合作化。自愿也要引導。我們在合作化中間,先引導貧農和
下中農入社。農村有了百分之四十的人入社,合作化就是勢不可擋了。任何運動
中,總有一部分人是隨大流的。造成了形勢,他們就可以跟上來!盵25] 這樣的
思想,只有久經沙場,具有特別豐富的社會生活經歷和群眾運動經驗的無產階級
革命家才能如此透徹地表達出來?茖W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不要說在農民階
級中,就是在工人階級中也不能自發(fā)地產生,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
,因此必須積極主動地教育和引導全體農民。[26] 經過“訪貧問苦,發(fā)現(xiàn)積極分
子,團結核心,組織階級隊伍,開展階級斗爭;在整個過程中,黨起引導作用,
反對包辦代替”,才把廣大農民群眾發(fā)動和組織起來。[27] 正是因為毛澤東有極
其豐富的革命閱歷和革命膽識,有極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才不被局部的、
瑣碎的事情所糾纏,才超越了那些在常人眼里看似嚴重而實際上無礙大局的情況
,成就了農業(yè)合作化,打開了史無前例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
我國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雄辯地顯示了毛澤東的遠見卓識和他駕馭歷史航
程的雄才大略。他對我國農村狀況的分析和對農民狀態(tài)的把握是那么的深入,那
么的準確,因而對整個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預見和安排是那么的及時,那么的到
位。正是由于毛澤東的革命實踐和理論創(chuàng)造,馬克思主義農民問題的理論體系及
其政策策略方得以系統(tǒng)地建立起來。
五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功與否,不僅依靠正確的路線和政策,還依靠千百萬能夠堅
決貫徹正確路線和政策的共產黨員和干部。我國的農民運動,在歷史上就一直是
思想解放和人才輩出的沃土,更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得以成功的最偉大的干部學校
。我們現(xiàn)在討論人才觀和執(zhí)政能力,那么毛澤東是怎樣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人才,怎樣培
養(yǎng)和鍛煉干部的組織能力從而成功地開拓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呢?毛澤
東是這樣做的:
——“干部和農民在自己的斗爭經驗中將改造他們自己。要讓他們做,在做的中
間得到教訓,增長才干。這樣,大批的優(yōu)秀人物就會產生。前怕龍后怕虎的態(tài)度
不能造就干部。”“我們應當愛惜農民和干部的任何一點微小的社會主義積極性
,而不應當去挫折它。我們應當同合作社社員、合作社干部和縣、區(qū)、鄉(xiāng)干部共
命運,同呼吸,不要挫折他們的積極性!
——“社會主義革命是一場新的革命。過去我們只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經驗,
沒有社會主義革命的經驗。但是怎樣去取得這種經驗呢?是用坐著不動的方法去
取得呢,還是用走進社會主義革命的斗爭中去、在斗爭中學習的方法去取得呢?
不實行五年計劃,不著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工作,我們怎么能夠取得工業(yè)化
的經驗呢?五年計劃中就有農業(yè)合作化的部分,我們不去領導農民在每鄉(xiāng)每村都
辦起一個至幾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來,試問‘干部的經驗水平'從何處得來,又從
何處提高呢?顯然,所謂現(xiàn)時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發(fā)展狀況‘超過了干部的經驗水
平'這樣一種思想,是一種錯誤的思想!
由此,毛澤東提煉出這樣一條黨的建設的基本思想:“我們應當相信群眾,我們
應當相信黨,這是兩條根本的原理。如果懷疑這兩條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
成了!盵28] 毛澤東就是“用群眾運動的方法來進行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發(fā)動
農民自己組織起來,主要是貧農下中農首先組織起來”,在農村第一線這個最實
際的大課堂里,培養(yǎng)出千千萬萬的熱愛農民的共產黨員和基層干部,組織和領導
了有五億農民參加的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合作化運動。毛澤東培養(yǎng)出來的干部“
是土生土長的,聯(lián)系群眾”的,[29] 具有很強的發(fā)動群眾和組織群眾的能力,懂
得怎樣把黨的路線和政策變?yōu)槿罕姷男袆。正是有了這樣一大批真正了解農村、
了解農民、熱愛農民的共產黨員和干部,才由他們聯(lián)系和組織了廣大農民群眾,
從中創(chuàng)造出了適合農民并為農民所接受的實現(xiàn)合作化的方法和步驟。這是多了偉
大的創(chuàng)舉,多么偉大的胸懷!什么叫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毛澤東的實踐是對
黨的群眾路線的最生動、最具體的解釋。
那么在我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土地私有制,是怎樣通過農村合作化為土地公有制
所取代的?毛澤東及時總結了來自合作化第一線的實踐經驗,做了理論上的歸納
和說明,而歷史的進程就是按照這樣的步驟走過來的:“我們在農業(yè)社會主義改
造方面采取了逐步前進的辦法。第一步,在農村中,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則,號
召農民組織僅僅帶有某些社會主義萌芽的、幾戶為一起或者十幾戶為一起的農業(yè)
生產互助組。然后,第二步,在這些互助組的基礎上,仍然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
則,號召農民組織以土地入股和統(tǒng)一經營為特點的小型的帶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
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然后,第三步,才在這些小型的半社會主義的合作社的基礎上
,按照同樣的自愿和互利的原則,號召農民進一步地聯(lián)合起來,組織大型的完全
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盵30]
為什么要采取這樣的步驟呢,它的好處在哪里呢?毛澤東分析指出:“中國農民
對土地的私有觀念很深,我們是逐步地引導他們改變這種私有觀念;ブM只能
解決集體勞動的問題,土地等生產資料基本上還是私有。到了初級社,因為農民
的土地有多有少,不能不采取土地入股的辦法。經過高級社和人民公社,進一步
改變了農民的私有觀念!盵31]“這些步驟,可以使農民從自己的經驗中逐步地
提高社會主義的覺悟程度,逐步地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因而可以使他們較少地
感到他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好像是突然地到來的。這些步驟,可以基本上避免在
一個時間內(例如在一年到兩年內)農作物的減產,相反,它必須保證每年增產,
而這是可以做到的……這些步驟,又是訓練干部的很好的學校。經過這些步驟,
大量的合作社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就可以逐步地訓練出來!盵32]
毛澤東思考得多么周到,多么深入!這是對農民特別了解,具有特別豐富的農
村生活經驗和農民運動經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才能想到的和做到的。
六
1955年7月,中央召開了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議,毛澤東做了《關于農業(yè)合作化
問題》的報告。這是一篇至今讀來依然振奮人心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馬克思主義
農民理論的經典,鄧小平是這樣評論的:“毛主席的報告不只是從理論到實際最
透徹地解決了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方面的問題,而且對于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和社
會主義改造的各方面,具有普遍的意義。”[33]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得好,學歷史使人明智。歷史實踐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根
據。在這篇報告里,毛澤東針對黨內關于“合作社能不能發(fā)展”、“能不能鞏固
”的疑慮,針對黨內“某些同志看了過去幾年合作化發(fā)展的歷史還是不相信”的
精神狀態(tài),特別講了這樣一段話:“為了證明農業(yè)合作化的可能性和我黨中央對
于農業(yè)合作化的方針的正確性,我們現(xiàn)在就來談一談我國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歷史
,也許不是無益的。”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在二十二年的革命戰(zhàn)爭中,我黨已經有了在
土地改革之后,領導農民,組織帶有社會主義萌芽的農業(yè)生產互助團體的經驗。
那時,在江西是勞動互助社和耕田隊,在陜北是變工隊,在華北、華東和東北各
地是互助組。那時,半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組織,也已經個
別地產生。例如,在抗日時期,在陜北的安塞縣,就出現(xiàn)了一個社會主義性質的
農業(yè)生產合作社。”
——“我黨領導農民更廣泛地組織農業(yè)生產互助組,并且在互助組的基礎上開始
成批地組織農業(yè)生產合作社,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薄耙痪盼逡荒晔
二月十五日,我黨中央做出第一個先向地方黨組織發(fā)布并且在各地試行的關于農
業(yè)生產互助合作決議草案的時候(這個文件到一九五三年三月,才在報紙上以正式
決議的形式發(fā)表),已經有了三百多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過了兩年,到一九五三年
十二月十六日我黨中央發(fā)布關于農業(yè)生產合作社決議的時候,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已
經發(fā)展到一萬四千多個,兩年時間增加了四十六倍!薄斑@個決議指出,要在一
九五三年冬季到一九五四年秋收的時候,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由一萬四千多個,發(fā)展
到三萬五千八百多個,即只準備增加一倍半,而其結果,這一年卻發(fā)展到了十萬
個合作社,成為一萬四千多個合作社的七倍多!
——“一九五四年十月我黨中央決定,由十萬個合作社增加五倍,發(fā)展到六十萬
個合作社,結果完成了六十七萬個合作社。到一九五五年六月為止,經過初步整
理之后,縮減了兩萬個社,留下了六十五萬個社,較計劃數字超過了五萬個社。
入社農戶共有一千六百九十萬戶,平均每社二十六戶!薄斑@些合作社,一般地
是小型的;但是其中也有少數的大型社,每社有的七八十戶,有的一百多戶,有
的達到幾百戶!薄斑@些合作社,一般地是半社會主義的;但是其中也有少數發(fā)
展成了社會主義的高級社!
——“同農民的農業(yè)生產合作化運動的發(fā)展同時,我國已經有了少數社會主義的
國營農場。” 由于新中國的農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并對社會各方面產生了
極大的積極影響,“一九五五年春季,我黨中央決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發(fā)展到一
百萬個。”[34]
為掌握農村工作的實際情況,正確指導農業(yè)合作化運動,毛澤東認真審閱了各省
市和新聞采訪部門搜集來的關于農村工作的材料,編輯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
高潮》一書,“研究他們?yōu)槭裁锤愕煤谩薄35] 在毛澤東編輯的這本書里,收錄
了全國各地農業(yè)合作化材料一百七十六篇,約九十萬字,親筆寫了《序言》和一
百零四篇按語。針對黨內的一些不同看法,毛澤東分析道:“農業(yè)合作化的進度
這樣快,是不是在一種健康的狀態(tài)中進行的呢?完全是。一切地方的黨組織都全
面地領導了這個運動。農民是那樣熱情而又很有秩序的加入這個運動。他們的生
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最廣大的群眾第一次清楚地看見了自己的將來……許多危害
人民最嚴重的疾病,例如血吸蟲病等等,過去人們認為沒有辦法對付的,現(xiàn)在也
有辦法對付了。總之,群眾已經看見了自己的偉大的前途!泵珴蓶|曾估計,“
到一九六七年,糧食和許多其他農作物的產量,比較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最高
年產量,可能增加百分之一百到百分之二百”。這個估計,后來提前實現(xiàn)了。
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從農民運動起家的。毛澤東干了一輩子農民運動,在黨內很早
就贏得了“農民運動的王”的稱號。[36] 他對農民和農村的了解,特別是對農民
運動在什么情況下是正常的或不正常的,有著特別豐富的社會經歷和深邃的理論
認識。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序言》里,毛澤東特別指出:“任何人
不可以無根據地胡思亂想,不可以超越客觀情況所許可的條件去計劃自己的行動
,不要勉強地去做那些實在做不到的事情!薄艾F(xiàn)在的問題是經過努力本來可以
做到的事情,確有很多人認為做不到!盵37] 毛澤東是我國農民運動的領導者和
組織者,也是我國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從毛澤東敘述的我國農業(yè)
合作化運動的歷史里,不難看出,從建立農村根據地開始,我國農民是怎樣在中
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了起來,從最初的打土豪分田地和游擊戰(zhàn)爭開始,到組成
農業(yè)生產上的互助組,一步一步地、循序漸進地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農業(yè)合作
化的歷史之根是那樣深深地生長于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沃土中
。
五十年前的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農村合作化運動,不僅是對農村和農民進行經濟
上的和政治上的改造,也是對他們進行思想上和的道德上的改造。我們不僅要看
到整個農村和農民經濟上政治上的徹底改變,更要看到我國全體農民在精神上道
德上所獲得的歷史性偉大進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由經濟上政治上的社會
改造所引發(fā)和造就的我國農民精神上道德上的偉大解放和偉大進步,——在中國
共產黨有組織的思想啟發(fā)和教育下,廣大農民群眾起來與自己身上千百年來的舊
思想、舊道德展開各種各樣的斗爭,從中培養(yǎng)出了先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覺悟,
中國農民的精神面貌同土地制度的改革一起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當年社
會主義改造、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又一個偉大歷史功績,對促進和保證我國社會主
義社會的發(fā)展,有著難以估量的偉大歷史作用,無論給以怎樣高的評價都不為過
。關于在這方面的研究和闡述,還存在著許多空白,非常值得我國思想界學術界
去關注。
毛澤東親自編輯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是我國偉大的農業(yè)合作化運動
的真實記錄,是一部融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思想的、道德的、制度建設的
百科全書式的中國農村社會變革的歷史著作,是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證
據。公開出版這樣一部書,是讓全國人民,讓全世界,了解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改
造中國農村的,是怎樣領導五億中國農民實現(xiàn)了農業(yè)合作化的,中國人民是怎樣
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這是一個極其不平凡的舉動,是一個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
家對自身所從事的偉大事業(yè)有信心、有能力、有力量的表現(xiàn)。
“毛澤東在按語中還提出了一些著名論點。例如:‘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
生命線';‘提倡以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為一切言論行動的標準的
社會主義精神';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根據農民的生活經驗,很具體地很細
致地去做,不能采用粗暴的態(tài)度和簡單的方法。它是要結合著經濟工作一道去做
的,不能孤立地去做'!薄鞍凑Z還涉及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包括:興修水利
,水土保持,綠化荒山荒地,發(fā)展副業(yè),提倡養(yǎng)豬,提高農民文化科學技術水平
等等。”“這些按語,充分表現(xiàn)了毛澤東對于社會主義事業(yè)和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
高度革命熱情,對于迅速改變中國農村落后面貌的堅定信念和急切希望。也充分
表現(xiàn)了作為偉大的政治家在領導革命運動中的氣勢和風格。當年廣大干部和群眾
深深受到它們的感染和影響。許多按語的內容,包含著科學的真理,是長期有效
的,不但對于農村,而且對于整個的建設,都是很有意義的。”中共中央文獻研
究室編著的《毛澤東傳(1949-1976)》還這樣評價了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在這
場廣大而深刻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沒有引起社會震蕩,沒有出現(xiàn)毛澤東所擔
心的牲口大批死亡和糧食減產的情況,相反,糧食連年增產。在集體經濟的基礎
上,辦了許多單家獨戶的個體農民根本辦不了的事情,在抗御自然災害中顯示出
力量,特別是在全國普遍開展規(guī)模不等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以后農業(yè)的發(fā)展
提供了長期發(fā)揮效益的重要物質條件,為實行機械耕作、機械排灌和科學種田,
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這些,都是有著深遠影響的!盵38] 這個評論,是符合我國歷
史的實際和農村社會發(fā)展的。
五十年代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中誕生的土地公有制,是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
人民創(chuàng)立的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平臺,是我國社會歷史發(fā)
展中一件開天辟地的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由此而產生出來的一系列歷史成果、理論思
想和經驗教訓,是值得我們后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認真地
總結和參考的。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65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320頁,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③]《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第326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毛
澤東傳(1949-1976)》(上) 第274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94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11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91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⑦]《列寧全集》第1卷第236頁,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⑧]《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76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⑨]《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51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⑩]《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9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928、931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42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87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32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資本論》第1卷第830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6]《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29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37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324頁,人民出版社1977版年。
[19]《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32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3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198頁,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2]《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9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毛澤東文集》第6卷,69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4]《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77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第220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
學會編1998年。
[26]《列寧選集》第1卷第326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第116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
學會編1998年。
[28]《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18-430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9]《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324、327頁,人民出版社1977版年。
[30]《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34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第225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
學會編1998年。
[32]《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35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3] 1955年10月鄧小平在中共七屆六中全會上的發(fā)言。轉引自《毛澤東傳(1949-1976)
》第399頁。
[34]《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18-421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261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6]《毛澤東傳(1893-1949)》第126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
[37]《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第484-487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
[38]《毛澤東傳(1949-1976)》第412、418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人民網》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