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光緒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韶山?jīng)_農(nóng)民毛貽昌家出生了一個男孩,取名澤東,字詠芝(后改潤之)。他們家的頭兩胎嬰兒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母親生怕他也不能長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邊的一座石觀音小廟,叩拜一塊巨石,認做干娘,還取了個小名,叫石三伢子。 韶山毛氏原籍江西。明朝開國時,始祖毛太華隨軍遠征南瀾滄(今云南省瀾滄拉祜自治縣內(nèi)),在當?shù)厝⑵奚印C鞒槲涫?一三八O年),毛太華年老移居湖南湘鄉(xiāng)縣。十年后,他的兩個兒子又遷到鄰近的湘潭縣韶山?jīng)_。這里位于湘潭、寧鄉(xiāng)、湘鄉(xiāng)三縣的交界處,地處湘江中游西岸四十公里,群山環(huán)抱,居民以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從此,毛氏家族在這里墾荒務農(nóng)。到毛澤東這一輩,已傳二十代,大約五百年了。 毛澤東童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湘鄉(xiāng)唐家坨的外婆家度過的。外祖父家雖是務農(nóng)的,但有一個舅舅在開館教讀,毛澤東有時也在那里聽聽。直到一九0二年八歲時,父母把他接回韶山入私塾開始讀書。十六歲前,中間曾停學兩年在家務農(nóng),其余時間內(nèi)他先后在韶山一帶的南岸、關公橋、橋頭灣 、鐘家灣、井灣里、烏龜井、東茅塘六處私塾讀書。毛澤東后來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為"六年孔夫子"。在上學期間,他早晚還要放牛拾糞,農(nóng)忙時也參加收割莊稼。 毛澤東不大喜歡這些枯燥難懂的經(jīng)書,但他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仍然學得很好。自幼爛熟于胸的知識,是很難抹去的,成年后常會自然地使用。以后,讀了《左傳》,使他對歷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六年"孔夫子"的教育,培養(yǎng)了他"鑒古知今"的愛好,幫助了他后來的"古為今用"。 少年時的毛澤東很相信孔孟之道,而老師照本宣科的教法對他沒有吸引力。一九0八年在井灣里私塾就讀時,他最愛讀被塾師管為"閑書"和"雜書"的《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精忠岳傳》、《隋唐演義》等舊小說。在學校里,老師不讓讀,他用課本擋住偷著讀;在家里,父親不讓讀,他就用布把窗戶遮住,使父親看不見燈光。 毛澤東讀了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里的老人們互相講述。他后來回憶說:"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一件事很特別,就是里面沒有種田的農(nóng)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將、文官、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nóng)民做主人公。"作為農(nóng)民的孩子,毛澤東對這一點納悶了很久。他開始分析小說的內(nèi)容,發(fā)現(xiàn)這些小說的主人公"是不必種田的,因為土地歸他們所有和控制,顯然讓農(nóng)民替他們種田"。他覺得這樣是不平等的。 農(nóng)民們自然常要反對這種不平等的!端疂G》里匯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澤東心目中的英雄。這種影響是意味深長的,在后來艱難備嘗的革命生涯中,《水滸傳》一直是他放在手邊常常閱讀的書。 一九一0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閉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他的激動心情是可以想象的。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里:"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東山小學堂在湘鄉(xiāng)縣城附近的東臺山下。同舊式私塾相比,它除了傳統(tǒng)的經(jīng)籍外,還有些自然科學和地理、英語等新科目。在這里,毛澤東才知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經(jīng)死了,新皇帝宣統(tǒng)已在朝兩年。他依然認為皇帝和大多數(shù)官吏一樣,都是善良和聰明的人,只是需要有康有為、梁啟超這樣的人來幫助他。毛澤東這時較多地接受了維新派思想,特別喜歡梁啟超那些筆端常帶感情的文章。康有為、梁啟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他并不知道,此時孫中山主張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維新變法思想而成為時代的主流。但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聯(lián)絡會黨和新軍發(fā)動武裝起義上面,沒有在思想啟蒙上下很大工夫。革命派所辦的刊物在內(nèi)地也不能公開流傳。而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后在日本刊印《新民叢報》,廣泛介紹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學術和政治思想,在國內(nèi)風靡一時。湖南又是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梁啟曾主講于長沙的時務學堂。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主要從維新派那里接受政治啟蒙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民叢報》已經(jīng)在一九0七年?。毛澤東在東山小學堂時,表哥文詠昌曾借給他一套自己保存的合訂本。他讀了又讀,上面的一些文章差不多能背出來,還寫下一些批注。在第四號上的《新民說》第六節(jié)"論國家思想"處,他寫道:"正式而成立者,立憲之國家,憲法為人民所制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專制之國家,法令為君主所制定,群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xiàn)今之英、日諸國;后者,如中國數(shù)千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也。" 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毛澤東最早的政論文字,表明他當時對君主立憲和封建專制兩種國家體制的理解。從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從贊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到主張以英、日為楷模進行立憲變法,是毛澤東早期思想發(fā)展的第一個梯階。更重要的是,梁啟超的《新民說》深入接觸到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主張從"變化民質"入手來尋求社會改革的途徑。這個思路開五四時期主張改造國民性的先河,對毛澤東的影響也持續(xù)了較長時期,他以后組織的新民學會的會名顯然就是從這里來的。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fā)了。新成立的湖北軍政府派代表趕來長沙,要求湖南革命黨人立即舉義響應。一位代表還到湘鄉(xiāng)駐省中學介紹武昌起義的情況。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講演,二十多年后毛澤東仍記憶猶新:"當場有七八個學生站起來,支持他的主張,強烈抨擊清廷,號召大家行動起來,建立民國"。他自己更是興奮異常,覺得正在進行的激烈戰(zhàn)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決定投筆從戎,北上武漢參加革命軍。正當他和幾個朋友整裝待發(fā)的時候,長沙革命黨人于十月二十四日發(fā)動武裝起義,成立了湖南軍政府。毛澤東隨即投入長沙革命軍。他不愿參加學生軍,而是投入湖南新軍二十五混成協(xié)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了一名列兵。 在當兵期間,他除了接受軍事訓練外,把每月七元的軍餉大多用來訂立報刊和購買書籍,了解時事政治。他讀報讀得十分認真,以后成為他一生的習慣。有一天,他從《湘漢新聞》上讀到一篇談論社會主義的文章。這是他第一次知道"社會主義"這個名詞。其實,當時他所看到的社會主義是江亢虎的中國社會黨鼓吹的社會改良主義,毛澤東卻很有興趣,和士兵們討論,還熱情地寫信給幾個同學提出應該研究這個問題。可是,反應很冷落,只有一個人回信表示同意。 革命形勢發(fā)展得很快。武昌起義后不到兩個月,全國大多數(shù)省份已宣告獨立。袁世凱通過南北議和竊取了革命勝利的果實,當上了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清王朝宣布退位后,人們普遍興高采烈,認為革命已經(jīng)成功了。毛澤東也覺得自己參軍的目的已經(jīng)實現(xiàn),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前程,決定退出軍隊,繼續(xù)求學。他一共當了半年兵。 一九一三年春,毛澤東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師范。第二年春,第四師范合并到第一師范,毛澤東被編入第八班。四師是春季開學,一師是秋季開學,因此他重讀了半年預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師畢業(yè),前后共梆了五年半師范生。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在長沙南門外妙高峰下,面對著滔滔北流的湘江,東側靠著粵漢鐵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蔥蔥的岳麓山。周圍的大自然環(huán)境是那么優(yōu)美。經(jīng)常馳過的火車發(fā)出的隆隆的轟鳴聲,又不時傳來時代的氣息。 青年人求學,大多喜歡談立志,諸如將來要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澤東認為,離開真理來談立志,只是對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簡單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尋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即終身無志"。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給好朋友蕭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為人之學"、"為國人之學"、"為世界人之學"。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說:" 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國與群,仁人君子所欲為也。" 看來,心系社會,苦學礪志,是這位師范生當時最基本的自我設計。 在一師,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是教理論學的楊濟昌,字華生,長沙板倉人。自幼飽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學。一九0三年留學日本,改名懷中,意思是身在異邦,心系中土。六年學成后又赴英國修學三年,然后游歷德國、瑞士。歸國后,數(shù)次辭謝做而從學,以教書育人看作自己的的天職。他的博學和高尚的人格,吸引了一批進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圍。 他在一師講修身課時,要求學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動皆期合此理想)"。鼓勵他們要"奮斗","有朝氣""有獨立心",能"立定腳跟",而辦事又要"精細","小不謹,大事敗矣"。對學問,他強調(diào)要"貫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總是努力鼓勵學生立志做有益于社會的正大光明的的。 毛澤東很喜歡楊昌濟的課,還時常去他的家里討論問題,假期里有時也放棄回家的機會,到板倉楊宅請教。他自稱:"近年來有所寸進,于書本得者少,于質疑部難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澤東和同學們曾組織一個哲學小組,還請楊先生擔任指導。師生之間,相交甚深。毛澤東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給友人的信中說:"弟觀楊先生之涵宏盛大,以為不可及。"這對青年毛澤東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難以磨滅的。 除楊昌濟外,毛澤東還常到徐特立、黎錦熙、方維夏等老師那里去求學解疑。這在黎錦熙一九一五年的日記中有多處記載,所談內(nèi)容有"讀書方法","在校研究科學之術"也有"改造社會事"。 湖南一師規(guī)定的《教養(yǎng)學生之要旨》里,專列一條:國民教育趨重實際,宜使學生明現(xiàn)今之大事,察社會之情狀。毛澤東沿著注重實際的路子吸吮傳統(tǒng)思想中的優(yōu)秀遺產(chǎn)。清代唯物主義思想家顧炎武"實學"代替"理學"的主張,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學說,顏元的"心中思想,口中討論,盡有千萬義,不如身行一理之事"的觀點,都影響著毛澤東。他在《講堂錄》里記下不少這方面的言語,如:"實意做事,真心求學";"古者為學,重在行事";"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還特別說到顧炎武,推崇他"經(jīng)事要務,一一講求!玛P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足跡半天下,所至交其賢豪長者,考其山川風俗,疾苦利病,如指諸掌"。 中國社會這時正處在劇烈的動蕩中。毛澤東自然強烈地感受到這種動蕩風云。在一師期間,他總共花了一百六十塊錢左右,大約有三分之一用在訂閱報刊和買書上面。他每天讀報的時間很長,還常帶著地圖、字典和筆記本。和同學們談起時事,他總是有條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滿著激情。于是就有了"時事通"的外號。這更加深了他那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凱死了。黎元洪繼任大總統(tǒng),宣布恢復民國元年的臨時約法。段祺瑞出任內(nèi)閣總理,控制著北京政權。曾參與策劃護國戰(zhàn)爭的梁啟超,轉而致力于南北和解,以防事久引發(fā)革命危機。毛澤東對袁世凱稱帝深惡痛絕,但對袁氏所培植和依賴的北洋軍閥并沒有清楚的認識,因而很贊成梁氏的主張。六月下旬,他趕回韶山看望病臥在床的母親,因南方軍隊在銀田寺一帶騷擾,被阻隔途中,越發(fā)認為政局應該穩(wěn)定。 如果把毛澤東在一師的學習生活分為前后兩個階段,那么,一九一六年正好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轉折。前期,他更多地關注傳統(tǒng)典籍。后期,他把重點放在哲學、倫理學上,社會實踐也更加廣闊和豐富了。不管在前期還是后期,他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尋求救濟時危的真理,可是它的內(nèi)容發(fā)生了變化。 辛亥革命后幾年的痛苦經(jīng)歷,對中國的先進分子來說,是件好事。舊的路子走不通了,就會尋找新的道路。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驚醒了世人。許多人認識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實現(xiàn)和鞏固,關鍵是缺少一塊對封建主義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先覺者們進行的救國斗爭所以屢遭失敗,中國國民對之"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也是一個根本原因。這樣,先進分子便把注意力轉向了思想文化領域,主張著重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一九一五年九月,辛亥革命時當過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的陳獨秀,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一年后改名為《新青年》)。他撰文強調(diào),"倫理的覺悟是吾人最后之覺悟"。 在《新青年》眾多的讀者和追隨者中,就有毛澤東。當時,楊昌濟為這個雜志寫文章,還向學生們推薦這個雜志。毛澤東的同窗好友周世釗發(fā)現(xiàn),毛澤東讀了《新青年》后,"讀韓文杜詩的興趣降低了"。毛澤東自己后來也回憶說:"我在師范學校學習的時候,就開始讀這個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粫r成了我的楷模。" 毛澤東開始循著初期新文化運動的思路探索。覺得"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道德太壞",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須"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因為哲學便于研討思想,倫理學便于闡發(fā)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這樣,改造哲學、倫理學,就同變化民質、改造國家和社會聯(lián)系在一起了。這種想法,在當時的思想界是相當普遍的。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護法戰(zhàn)爭期間,北洋軍隊從湖南衡寶一線沿鐵路線向北潰退。長沙市民很是驚慌。一師位于南郊,靠近粵漢鐵路,是潰軍必經(jīng)之地,隨時可能遭受劫掠。學校當局準備將師生疏散到城東暫避。擔任學友會總務的毛澤東提出,可以讓正在受軍事訓練的學生自愿軍負責守衛(wèi)。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議。于是,一些零散潰兵途經(jīng)校門口,都不敢輕易闖入。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潰軍因為不知長沙的虛實,在一師以南的猴子石一帶徘徊。毛澤東把幾百個學生自愿軍分成三隊,拿著木槍,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幾個山頭上。同時,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聯(lián)絡,由他們鳴槍吶喊,學生自愿軍大放鞭炮。在這種突然襲擊下,本來就張皇失措的潰兵不敢抵抗。毛澤東便派人去交涉,他們?nèi)坷U了槍。長沙免去了一場兵災。 對毛澤東來說,這件小事是他平生搞的第一次軍事行動。事后,人們稱毛澤東"渾身是膽"。他的大膽卻不是盲目蠻干,而是基于對情況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慮,謀定而后動。同班同學鄒蘊真問他:"萬一當時敗軍開槍還擊,豈不甚危?"毛澤東回答說:"敗軍若有意劫城,當夜必將發(fā)動,否則,必是疲憊膽虛,不敢通過長沙城關北舊,只得閉守于此,故知一呼必從,情勢然也。"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是個星期天。新民學會在岳麓山腳下的劉家臺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會的有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何叔衡、蕭三、張昆弟、陳書農(nóng)、鄒鼎丞、羅章龍等十三人,再加上沒有到會的李和笙(維漢)、周世釗等人。這樣,最初的會員就有二十余人。經(jīng)過討論,通過了會章,以"新民"為會名,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會章還規(guī)定了幾條紀律:"一、不虛偽;二、不懶惰;三、不浪費;四、不賭博;五、不狎妓。"看來,這是一個比較嚴格的團體。成立會上選舉蕭子升為總干事,毛澤東、陳書農(nóng)為干事。不久,蕭子升去法國,會務便由毛澤東主持。 新民學會是五四時期最早的新型社團之一。它的會章重點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政治性還比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澤東和他的朋友們當時達到的思想水平,受楊昌濟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但它和毛澤東當時的實際想法也有距離。對此,毛澤東稍后曾有一個說明,他說:"會章系鼎丞、潤之起草,條文頗詳;子升不贊成將現(xiàn)在不見諸行事的條文加入,頗加刪削;討論結果,多數(shù)贊成子升。于是表決會章的條文如次……"。聯(lián)系到蕭子升后來一直不贊成激烈變革、主張溫和改良的思想,被他認為是"不見諸行事"而"頗加刪削"的條文內(nèi)容,大致于毛澤東當時更高遠的理想追求。(鐘宣) |
轉自《解放軍報》網(wǎng)絡版